top of page
搜尋
  • 作家相片Ting Chun Liu

瓶中信

瓶中信 ——與任何遲抵的彼方

或許是期末迫於撰寫太多描繪自身的文字,而也恰到一個時間點,我想開始整理近期的一些想法(當然俊吉老師勸誘了我跟韋霆還有蔡昉一整學期去整理好自己的論述也是其中一項因素)。關於網路、關於時間、關於網路上的時間、關於現實中的時間、關於數位中的時間、數位中的身體。以及系展時談的「我們的身體如何認知數位?」。還記得跟韋霆提到了,不知為何近期不斷接觸好多新事物與知識,我用「這些網路什麼的」來形容的範圍。於是最近開始把幾項關於網路的小實驗都慢慢打成文字,或許冥冥中自有注定,或許我們找到了新的關鍵字,或是同溫層漸漸往不同方向移動,我不知道,但我對於這樣的未知,充滿期待與憧憬。


I believe that the internet is becoming a planetary meta-organism, but that it is up to us to guide its evolution, and to shape it into a space we actually want to inhabit -- one that can understand and honour both the individual human and the human collective, just like real life does.  --Jonathan Harris

一項3/16開始進行的計畫,或說場實驗更為恰當。至於會持續至何時?至今我亦尋不著端倪。最感意外的部分,是在過程中不斷連結新想法與狀態;無論是與人討論而生的辯證,亦或因生活經驗所形塑另一種觀看的角度,它再脫離了初衷,似也拓出了一條陌生的道路。一如所有對話,這篇文章一樣也會充滿謊言,但謊言不也是為了掩蓋事實的一種真實嗎?也很感激過程中有聊到這場實驗的夥伴,無論是否是酒後憨語(笑),或聊及系展作品的朋友,種種生命經驗於此交織。而時間則是事件發生的註記。


用嘴說的部分,尚能順暢,但以文字整理時卻顯窘迫。一切的起點應回到捷克的生活,也解釋過許多次了,僅只是很簡單關於「時差」的狂想,還記得那時刊物組的文章常被友儀催稿,三篇關於光的文章、或電子藝術節的心得;文字的撰寫實為一項甜美而苦痛的過程,被催稿更是;當時收到何月何日幾時幾分交稿之期限,突然意識到我們共用了同樣的時間,卻使用不同的時間註記。而這樣的疑惑到回國之後更顯混亂,平日習以為常之狀態,特別是在網路上與人對話的關係,一瞬被反轉。本在網路上對話的對象成了真實的人,原本他們的夜晚是我的白天,原本起床便可看到他們一整天白天活動的貼文。所有關於時間的註記與習慣被徹底破碎。這也是一切的開端。而我想了解,我想了解究竟在資訊世界中有無確切的時間存在?當我們藉由網路共享同一時間軸與資訊交換的媒介的同時,其中的時間應當怎樣去註記?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醜奴兒



那時顏晴問我什麼是「數位遺產」,有沒有相關的書可以閱讀?至今仍未整理予她。臉書上的文章,是否也構成為數位遺產的條件?我一直在想,究竟在臉書上發文的意義是什麼?純然的分享、或想在生命中註記特定事件的發生?有些人不想讓外人了解太多的自己,而選擇極少發文,僅只對自己喜愛的貼文按讚。有些人天天發文,如有多不完的話、滴滴答答的噴濺在社群網絡中。在我的想象中,似乎也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在臉書上的文章一篇一篇來去、浮光掠影,真的有人注意過其中的內容嗎?長篇大論與短篇簡談,在表述自我的意義上有沒有任何差別?或是其實這一切都是如此一無所謂,重點則停在發文的瞬間與慾望,所有在臉書貼文大海之上漂流的內容都失了意義。只因有了發文的想法,不需具有發文的內容,千言萬語與一句話的力量在慾望的滿足感上是相同的,都是求得最終在海量的貼文中載浮載沉。我不禁想像著,能否有個方式去表達一種無以名狀的表述;以一個貼文的形式去訴說「貼文」這件事本身。Thu 20:58:34,短短一行字,在貼文當中不具有任何意義,卻同時達成了「貼文」的這項目的。發文的時間被記錄在文章當中,而不只是臉書內建流動的「32分鐘前」。這篇文章同時具有意義也同時在內文中沒有文字的意義。當有千言萬語想要說,不如說出一席毫無關係意義的話語。


你們兩個都是陰鬱而又謹慎: 
人啊,無人嘆過你的深淵之底; 
海啊,無人知道你深藏的財富, 
你們把秘密保守得如此小心!  


--波特萊爾 《人與海》

「Mon 01:56:33」僅只是一篇貼文,內文本身註記著自身呱呱墜地的精準時刻。自那時起,它便在網路社群這片汪洋載浮載沉,等待著任何人不經意的拾起。像一封瓶中信,唯瓶身只註記了生產日期,打開瓶子卻是寂靜的空洞,而拾起的人,便不自覺著尋找著故事或事件來填補那項空洞,但內容物對我始終不是絕對。反而是瓶子本身,才是我意圖去形塑的狀態。說來矯情,我當它是一種浪漫,一種自身在海洋中載浮載沉的浪漫。每隔一段時間丟出一個瓶子。好似藉由瓶子本身宣示著身在海中之感嘆,卻也不想就此講死,仿佛仍舊享受著漂泊⋯⋯。


後記:

且讓我們以一夜的苦茗,
訴說半生的滄桑,
我們都是執著而無悔的一群,
以飄零做歸宿 。


-簡媜〈四月裂帛〉

這篇文章整整寫了三週,對於詞彙的選用相較於高中時實為生疏,而想法的表述也遭遇了字詞不足的障礙,實為遺憾。這段實驗的過程是很愉悅的,最有趣的部便是與人的互動,去傾聽那些無法預期的隨機性,以及人們的臆測。同時自己也很享受詢問別人對此的想法。我想最根本的開端,還是對於歐洲的同學們,上頭看到的時間並不是他們所身處的時間。但漸漸的,自己反而形成一種「我想發文」於是來發一篇文好了的心態。很多時間發文的狀況與原因並不一致,對自己也沒有特意的規定要在什麼樣的情況發文。只能說大部分時間都是情緒上的波動。(以至於很多時候當人問起「為什麼要發時間?」時,我會附和著,然後發了另外一篇)。當然也有很多人有過不同的猜測:「心情不好的時間?」「想抽菸卻沒抽的時間?」「睡覺的時間?」「打工的時間?」「莫名其妙。」。所有的答案或許對或許也不對。這整段過程也是萬分滿足與成長的,藉由與他人溝通的同時,理清自己的想法,並拓展它。我想接著也會慢慢開始整理自己做行為的想法吧。也很感謝所有聽過那艘漂流小船故事的老師或同學。我想讓它持續在大海中探尋,偶而投出那些小小的信標,告訴你們我還在那。


Tue 01:14:37

7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